洋芥

瞎写

匿迹(亮懿)

1

爱我的人已经忘记我,恨我的人会永远记住我




不知不觉天又亮了。熹微的晨光悄悄洒在桌面,白纸上尚未干透的墨迹隐隐映出明朗的颜色。诸葛亮抬头看向窗外,恍然发现原来失眠竟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常态。


战争结束后,诸葛亮便拒绝了刘备要他在益城继续当军师的邀请,毕竟当年出山也并非为了军师这个职位,只是想找司马懿讨个说法。


如今他已经死了,诸葛亮便再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他本就是一个学者,研究天书碎片才是他的职责所在。天书碎片可以预示未来,也可以重现过去,自己当年也正是因为能解读天书碎片的天赋才在无意之中毁了司马懿的一生。


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也从未因此后悔过—— 他一向如此理智。理智带给他的除了极高的智慧,更多的是异于常人的冷静,甚至是冷漠。很多时候诸葛亮并不喜欢自己这一点,但是他没有去改变的理由——他的生命之中不仅仅只有司马懿。和所有益城将领一样,他身上肩负着无数受到战争屠戮的无辜百姓的性命,他没有资格因为自己的歉疚去替他们原谅司马懿。


战时,诸葛亮已经习惯了这种替所有人考虑的思维方式,因此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完全从中解放出来。司马懿在死前才告诉了他自己当年背叛他的原因,他甚至没有给自己留时间去从对他的怨恨和不解之中解脱出来,便匆忙死去。也许司马懿残暴狠毒的形象在他心中早已深深扎根,因此这么多年过去,诸葛亮也没能做到在回忆起他的时候,不连带上那些血腥残忍的场面。


然而司马懿再怎么暴虐无道,诸葛亮也不愿忘记他曾经的善良与温柔。然而奇怪的是,每次回忆起司马懿,记忆游走到此处时才发现这里空空如也。善良温柔仿佛已经被时间磨去了可以支撑它们的理由,成为了一个随时可以撕去的标签。可笑的是时间却并未对司马懿的恶行起到任何作用。他的残忍始终有理有据,甚至连极其微小的细节也不曾被他遗忘半分。


尽管如此,诸葛亮却还是不愿因此撕去这个标签——说他固执也好,说他愧疚也罢。十年前在东风祭坛上真相的揭露,除却愧疚,诸葛亮更多的是疑惑:以司马懿的智慧,他大可以加入江郡与益城的联盟,同朋友们一起完成复仇。在事成之后再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告诉自己真相,然后杀了自己;或者还有更直接的方式:得知真相之后,司马懿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直接杀了自己。毕竟那时战争尚未开始,自己也并不被任何阵营所需要。总之,他欠司马懿的,理应由他一人去还。


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无声无息地离开,扔给所有人一个无解的谜题。稷下的贤者教授他们博爱,他却反而把所有的仇恨与怒火都发泄到了无辜的人身上。这样的司马懿让他不解,让他怨恨,也让他遗憾且惋惜。诸葛亮心甘情愿被司马懿杀死,但却对他残害无辜的恶行耿耿于怀,难以释然。司马懿临死前,对他的举动仅解释为单单一个“恨”字,这让诸葛亮感到所有枉死的无辜者都是在为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陪葬。


他总觉得这不像司马懿——诸葛亮自认为同他那么多年的交情,自己应该是最了解他的。他宁愿被司马懿杀死,也不愿活着见到他把自己变成一个人们口中的恶人,变成他自己曾经最痛恨的滥杀无辜,残忍暴虐的模样。在印象中,司马懿一向是一个理智且博爱的人。即使当初他被曹操所派的军队一路追杀到稷下无路可逃之时,濒死之际他都会告诉无意解救他的庄周老师自己很危险,要他别引火烧身。


然而他却看错了:理智会使人冷静,然而司马懿却格外疯狂。他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他不再博爱,不再善良,他要所有人都为他的仇恨陪葬。见到尸山火海,见到血流成河,他才会微笑,会感到心情舒畅。他的快乐已经完全来源于他人的痛苦,每一场屠杀非得做到极致方能罢休。


然而即便血淋淋的事实已经将真相完全展现在了诸葛亮面前,他却依旧不肯屈服于此。他坚信司马懿本性一定是善良的,而自己一定错过了什么,错过了让司马懿彻底改变的真正原因。诸葛亮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只相信最权威的知识与文明,他坚信天书一定会给自己答案。


赤壁之战已过去十年之久。当年司马懿濒死之际一头将天书碎片撞了个粉碎,两人曾经一同寻找积累的研究成果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先残留的近千块天书碎片如今只剩下了这小小的一块,因此在这片残存的天书碎片之中找到一些自己不曾目睹的过去并非易事。它如同一块毫无意义的碎玻璃,没有提供丝毫价值,只是反复重现着自己早已熟稔的画面,甚至有时会更甚。很多时候,诸葛亮甚至还是能听到炮火的轰鸣,看到连天的硝烟——可他身边明明是鸟语花香。


他知道这些都是幻觉,都是想到司马懿时连带而出的幻觉。诸葛亮觉得自己疯了。尽管他猜到这可能是研究天书的副作用,但是他不想放弃。虽然司马懿早已死去,探寻一个罪有应得的恶人当年的一个抉择其实毫无意义。但是诸葛亮想这样做,他甚至变得有些偏执,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地步。


可惜数年的闭关终究还是一无所获。诸葛亮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这是司马懿在故意和自己置气——他故意将这块碎片留下,却偏偏要叫它毫无价值。他吊着自己的胃口,燃起自己的希望,却最后给了自己一个一无所获的结局。


然而越是如此,诸葛亮便越要研究出个什么来——我偏偏要叫你司马老贼看看我的能耐,没有你的帮助我也照样能行。


……


诸葛亮拾起桌面上这块让他心力交瘁的碎片,像是一块破碎的利刃,分割着阳光的色彩。微弱的光折射到眼中,他感到有些刺痛,稍稍眯起了眼睛。


一片模糊之中,窗外的鸟叫声显得格外突兀。诸葛亮突然就感到了久违的困倦,是那种把整个身体和思绪全部掏空的困倦。直到躺在床上,他才完完全全放松下来。诸葛亮闭上眼睛,感受着柔软将他一点一点包围,他顺从地一点一点陷进黑暗,被朦胧的梦境吞噬。


“当年那个预言的孩子就是你,诸葛。”他站在悬崖之巅,回眸望向自己,“稷下的贤者为了保护你,消除了你的记忆,把你保护了起来。而我一家人都被杀害,他留我苟延残喘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的孩子缺一个童年的玩伴。”


“可是你又做了什么?”诸葛亮有些被激怒地回应道,“你辅佐了杀了你父亲的君主,你协助他肆虐三分之地,让战火无休无止,魏军所到之处,屠城毁书……这就是无辜的你吗?”


“你恨我,你大可以杀了我——无论用何方式,我必将心甘情愿。可是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又做错了什么?他们凭什么要为了你我之间的恩怨陪葬?”


海风怒吼着扬起巨浪滔天,司马懿苍白的脸色在刹那间劈开天地的闪电之中显得更为刺眼。


“因为恨,诸葛。”他这样告诉自己,声音消散在狂风暴雨之中,平静得可怕。


梦是破碎的。回忆的碎片一一展现眼前,而他却无法将他们拼凑在一起。海面上绵延不绝的战火,嘶吼着冲向天书的暗影,凝固在冰冷战靴上的血液,堆积如山的残肢断臂……这些都是天书碎片反复重现的场景,诸葛亮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试图向里探寻,想找到在得知真相之前的那个司马懿,可是他却找不到:他越是挣扎,那些司马懿一手造就的血腥场面便越是浓烈地演绎出来,他仿佛置身流沙一般越陷越深,再也望不到曾经的一丝光亮。原本冲击性很强的画面如今对他而言却早已麻木,诸葛亮只是感到恼火——这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他要的是丢失的过去,而不是对一个已死之人的反复鞭笞。


直至目前他的所有努力,只是在反复使自己清楚现在为何会去恨,却从未告诉自己曾经的爱为何会消失殆尽。


诸葛亮感觉这样的自己很陌生:他自诩智慧超群,却依旧在被个人情感左右。他明明在努力探寻司马懿的善,却只能反复记起他的恶。


他明明记得司马懿,却好像一直在遗忘他。


诸葛亮不愿意成为和司马懿一样被仇恨左右思想的人。或许对知识和文明的过分信任已经成为了束缚住他的枷锁,而能唯一能解开这个枷锁的人,只有诸葛亮自己。


……


一转眼,离开稷下学院已经将近二十年。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尘封已久的记忆也随之被揭开而来。尽管它已经被时间覆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纷纷扬扬飞舞在阳光之中的那一刻,也会让人暂时忘了它们早已是不可重来的过去。已经二十年了,曾经的少年们早就不再是当年青涩稚嫩的模样。当年稷下的四名天才少年如今早已各有所归,有人高居庙堂,有人归隐山林,还有的人已经永远离开。


“你变了,孔明。”庄周好好打量了一番诸葛亮,笑得很温和,“你长大了。”


“是啊。”诸葛亮点头。


“一转眼,你们毕业竟然快二十年了。”庄周看着他,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却让人感到有些莫名的陌生,“想当年你们还是一群孩子,如今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你们那一届直到现在也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庄周指着纪念墙上一张已经发黄的合影,“你,周瑜,元歌,你们三个经常被老师们拿来做例子激励学生。”


诸葛亮当然清楚,当年稷下学院最辉煌的有四个人,然而那个人的名字却再没人愿意提起过。


诸葛亮不是一个恋旧的人,他并没有收集和纪念的习惯,因此关于稷下学院的旧物他所留不多,这张合影算是他唯一的留念。他们那一届的每个人都有一张,而在得知司马懿背叛了所有人逃离到魏都后,诸葛亮当即便把它烧了。


人可以选择忘记,而事实并不会。他抬头看向那张合影,作为最出色的四名学生他们都站在第一排的中间,因此一眼便能找到。元歌的笑得很开心,周瑜一如既往地摆着一张冷脸装酷,而同为不爱照相的他和司马懿缩在一起——司马懿居然趁定格的那一刻躲到了他的身后,只露出了一颗脑袋。


诸葛亮这时才惊觉自己竟然丝毫没有发觉到这件事。毕业之后因为对天书碎片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文明的执着,他便踏上了寻找与探究的路途。司马懿当时非要跟着他,他便也没有拒绝。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离别,诸葛亮才从来都没有珍惜过他在身边的时光。


照片中的司马懿还很年轻。他把下巴抵在自己肩头,轻轻地挑着眉毛。他是在笑着的,却不像身前的自己那样笑得极其不自然,倒像是为出卖自己成功的窃喜。那是一种极其放松自然的笑容,单纯美好得让诸葛亮甚至感觉有些陌生——两人反目成仇以后,他便很少见再过司马懿。司马懿的名号大多以魇语军师出现在他人口中,并且冠以许许多多贬义的形容词。


最后一次见到司马懿的笑,是在东风祭坛上。彼时,战争已经结束,司马懿也终于达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的。那天,他立于悬崖之上,居高临下地站在山峰之巅。他的确在笑,可诸葛亮只能从中看出解脱与绝望。


诸葛亮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如此认真地看过司马懿了。他在自己身边时,他忙着和他斗嘴;他离开后,便再没了机会。就连司马懿死前,都是被无数黑影包围着的。他并没有给自己机会看清并记住他最后的样貌便魂飞魄散,无踪无影。


自从司马懿离开他,诸葛亮便一直沉浸在愤怒和失望之中。偶然间想要重温曾经的美好时,他却发现它们早已被极端的情绪燃成了灰烬,再无任何痕迹可寻。如今,稷下学院中那个清秀俊朗的少年的样貌,只剩下了几个鲜明的特点尚且未被遗忘:他黑发中的一缕刺眼的白,他漆黑的眼睛,他喜爱的带一圈狐绒的暗红色长袍……但是它们永远无法替代完整的司马懿。


完整的司马懿永远的死去,只剩下部分的他在诸葛亮心中苟延残喘,似乎赖在这里不想被他忘记,又似乎是他本身就倔强地不愿忘记。


看着照片中那个已经死去多年的少年,诸葛亮才发现原来他这样好看。细长的眉眼,白皙的皮肤,俊朗的五官,修长的身形……诸葛亮贪婪地看着他,妄图亡羊补牢,狠狠地把这样的司马懿印刻在心里。


庄周注意到了诸葛亮的视线所指。当年司马懿是他捡回稷下学院的,尽管所有人都说司马懿最终落得的结局是罪有应得,庄周却依旧对他留有一丝残存的同情。


“相比于那些美好的记忆,仇恨和怒火更容易被永远铭记。”庄周看向诸葛亮,“我已知晓你此行的目的。”


“或许,你需要别人帮你走出这片困境。”


诸葛亮默许。庄周伸出手,淡蓝色的光晕在他手心之中若隐若现。指尖触碰到诸葛亮眉心的那一刻,一股源源不断的暖流注入体内。他只觉浑身无力,便顺从地坠入了梦境。


2

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我曾拥有全部





尽管很多事已经被淡忘,诸葛亮却依旧记得二人初遇时的场景。当时的司马懿正在被一群孩子嘲弄,他们把笔丢在他的面前,纷纷起哄要他写出自己的名字。诸葛亮把他们赶走,然后走到他身后,握住了他的手,一笔一画地写出了那个“懿”字。


“懿者,美也。嘉言懿行者,善行也。”他记得自己这样对他说。他环着司马懿的整个身体,下巴若有若无地触碰着他的头顶。


尽管司马懿明明会写自己的名字,却依旧耐心地被诸葛亮握着手,一笔一画地把这个字认认真真地重新学了一遍。他转头看向诸葛亮,微弱的烛光在他身后摇曳,像是坠落人间的星星。


他问诸葛亮的名字,诸葛亮便在那个“懿”字的旁边一笔一画地写下了一个“亮”字。


那晚,一向沉默的司马懿对自己讲述了他的故事。他讲他全家的惨死,讲自己被监禁式的长大,讲自己一路逃亡来稷下学院的经历……他讲得云淡风轻,似乎这一切于他而言不过尔尔。


“你一定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个字。”诸葛亮记得自己迎着烛火,迎着月光,迎着漫天璀璨星河,把那张写着“亮”与“懿”的纸郑重地递给了他。


“从今天起,我要让你知道。”


于是,“优等生诸葛亮喜欢和新来的不爱写作业的黑毛小子混在一起”的消息便在稷下学院迅速流传开来。诸葛亮也不恼,反倒是独属于少年的叛逆心思让他更加频繁地去找司马懿。渐渐的他发现司马懿绝非像其他人想象的那样愚笨和沉默寡言,他不仅聪明,而且很毒舌。两人的相处方式渐渐从诸葛亮单方面的接近转变成了二人之间的互怼,但是诸葛亮很享受和他聊天的过程。他们很聊得来,与司马懿探讨学识和思想令他很舒服。渐渐的,司马懿竟然从他想帮助的弱势群体转变成了与他势均力敌的朋友。


然而很多时候诸葛亮觉得自己有点太宠司马懿了。他从翻着白眼勉强同意司马懿没有丝毫歉疚的要他作业的请求,渐渐居然演变成了主动替他写作业,甚至有些主观的写作,他竟也心甘情愿地自己创造出两份来。司马懿仗着这份来自“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的独属于他的宠爱,渐渐从全校公敌演变成了全校羡慕的对象。可惜的是这家伙从不知道感恩,依旧每天与自己不断拌嘴,整日互相以“蠢货”相称。


尽管不爱写作业,司马懿的考试成绩却一如既往的优秀。渐渐的,大家也都被他的天才所折服。没有人再质疑或者羡慕司马懿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默认诸葛亮与司马懿是被捆绑在一起的两人,并且对这两个惺惺相惜的天才敬而远之。他们日日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吃饭,一起散步,甚至就连他们的宿舍,他们在成绩单上的排名,也都是一起出现的。


那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永远都不可能分开。


……


尽管都是稷下学院的佼佼者,相较于司马懿的毒舌与沉默,诸葛亮就显得要随和温柔很多。因此追求诸葛亮的人数不胜数,却都对司马懿望而却步。女孩们总是害羞的,从未有人敢亲自把信件交给自己心仪的对象,因此司马懿便发挥出了作用。他每日都会拎着一大包情书扔给诸葛亮,并且顺带给他一个白眼。


终于有一天,诸葛亮发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信:“‘欣赏你沉默英俊的身影……’这篇怕不是写给你的吧?”


司马懿正靠着树干看书。被树叶切得破碎的阳光洒在他的侧脸上,阳光与阴影就这样巧妙地融合,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既矛盾又和谐。他闻言转过头来,那一刻诸葛亮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为什么是我?”


“‘沉默’啊,”他听见自己这样说,“我从没见过别人用这个词形容过随和友善的我。况且前段时间学院举办的歌会上,我起码还上去唱了歌。”


“不会有人喜欢我的。”司马懿笑了一下,接下了那封信,折成小块,丢在了土里,“况且‘英俊’这么普通的词,怎么会用来形容如此独特的我呢。”


从前,诸葛亮只是笑他的自负。而环境之中,第一句话却显得尤为刺耳。


“不过,说到歌会……”司马懿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你那首歌唱得的确好听。”


“荣幸之至——有生之年竟然听到仲达夸我了。”诸葛亮站起身来,走到了司马懿身边坐下。他身上掉落的有粉嫩的花瓣,整个人散发的鲜活明朗的气息真实得甚至让他恍惚间以为这并不是梦。


“倒也并不是为了夸你,”司马懿转过头去,不再看他,“只是勉强感觉你的歌配得上我送你的花。”


记忆突然又被拉回到几天前的广场上。学生们,尤其是女学生们,因为诸葛亮学长的出现而激动不已。其实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之前自学的一点古琴只给司马懿展示过,谁知这家伙居然偷偷给自己在歌会上报了名。


诸葛亮坐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避开了所有人殷切炙热的目光,只看到了舞台边那个从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身影。司马懿抱臂看着自己,阳光洒在他的黑发上,镀上了一层轻柔的颜色。这样宁静美好的画面竟让他一时间忘了周围的一切喧闹,仿佛整个世界只有他们二人。


于是他看着司马懿,轻拨琴弦,缓缓开口,像是在对他平静地讲述一个漫长而美好的故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诸葛亮记得自己走下舞台时鲜花满眼,无数期待的眼神都投射在他的身上,期盼着他接下自己的那束。他礼貌地笑着一一婉拒,却伸手拿走了一旁沉默的司马懿手中的那束不起眼的野花。


“不过,说来也奇怪。”司马懿的声音回响耳边,“那么多漂亮女生给你送花,为什么只拿我的这束?扪心自问我觉得并不好看。”


“只是为了让她们死心罢了。”诸葛亮听见自己这样说。他恍然发现当时随口而出的这句话,其实另有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出的深意,而司马懿这样敏感的人不可能察觉不到。他看向司马懿,果真他的眼球颤了一下。他一向是个很会隐藏情绪的人,因此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如常:


“什么意思?”


“就是你以为的意思。”诸葛亮看着他挑眉一笑,就像毕业照片上司马懿的表情一样,得意而窃喜。


……


游走在回忆之中的感觉很奇妙,熟悉又陌生。很多不曾发觉的细节都被身为旁观者的他无限放大,诸葛亮此刻才意识到原来司马懿并非印象中的那样冷漠——冷漠只是他的伪装。他的情感是非常敏感细腻的,尽管不动声色的表情总是让他在人们面前伪装得天衣无缝,然而他的眼睛总是会出卖他。


诸葛亮一直看着他的眼睛,像是在读一本五彩纷呈的书。他的快乐,他的释然,他的忧愁,他的无奈,他的期盼……曾经埋葬在记忆深处的那个司马懿突然就苏醒了过来,甚至比从前更加饱满鲜活,令人眷恋。


3

人人都杀心爱之人,懦夫大多是用亲吻,勇敢的人才用刀剑





也许是在天书制造的战争的幻境之中挣扎了太久,这样宁静美好的回忆便显得弥足珍贵。诸葛亮就这样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梦境之中,细细地品味每一处细节,每一份经历。娓娓道来的过往,让他甚至有些眷恋于此,有些畏于即将苏醒后要面对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梦境与现实交换,希望永远也不要醒来——梦里的司马懿一直都在身边,而现实之中的司马懿已经永远离去。


恍惚之中,那些回忆幻化成了碎片,一点一点顺着时间的长河流逝到了再也无法触及的尽头。他听到庄周在叫他,一声声轻柔的呼唤和潜意识中该死的理智正在不断强迫他清醒过来。


诸葛亮终于睁开了眼睛,过分明亮的阳光让他感到不舒服。他撑起身体,只觉得头晕目眩。他不明白为何回忆起的这些美好会让人如此疲惫,这感觉好像是经过了很久的挣扎终于打破了什么桎梏一样,释然却也筋疲力尽。


“这不是梦,只是记忆的重现。”庄周扶他坐了起来,“天书碎片不仅可以窥探过去与未来,也会放大人心中的执念,最终影响你的心智”


诸葛亮想到了独自研究天书碎片的那十年,那些幻觉,那些噩梦,那些永远循环往复毫无改变的影像……原来他高估了自己对恨的抵抗能力。从前他一直以为自己怀念着刚刚幻境之中那个温柔善良的司马懿,却不曾发觉他早已被怨恨和怒火冲昏了头脑,一直在自欺欺人。他的执念其实是那个魏都的魇语军师,而并非那个在稷下学院与自己谈天说地的黑发少年。而执念的放大竟然霸道地占据破坏了一直妄图守护的那段美好的时光,导致他反复地在愧疚与怨恨之中挣扎,甚至在无意间险些丢失了刚刚梦境中的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


那么,司马懿独自在魏都研究天书碎片的那几年,也遭受过这样的控制和影响吗?他一定是有执念的,诸葛亮这样想,与我一样,他的执念便是恨。他恨我,恨曹操,恨一切害得他痛不欲生的人。或许正因如此,天书才控制了他的心智,放大了他的执念,让他把这样的恨加诸于成千上万无辜的人身上,把他变得十恶不赦,体无完肤。


……


滚滚云浪被夕阳灼烧着,如血一般蔓延天边。当年同司马懿毕业时一起走过的寻找天书碎片的路已经长满了野草,再寻不出曾经的半点痕迹。诸葛亮突然就后悔了起来,他的所怀念的,执着于寻找的,却为何会被逐渐遗忘。终于记起时,他却早已不在,甚至连一点值得怀念的痕迹都没有给自己留下。


他一步步向野草深处走去。重新走这条路的感觉很奇妙,像是走在埋葬着回忆的墓地,它们以无形的墓碑存在于身边,即使是在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春天,也只能看到一片死寂。


广袤无际的野草之中,一棵孤零零的树分外显眼。他还记得这棵树——那晚他和司马懿又饿又困,无处歇脚,只得睡在这棵桃树下。他记得自己晚上被轻轻落在脸颊上的花瓣弄醒,迷迷糊糊睁开眼却发现自己正枕着司马懿的肩,而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自己。粉嫩的花瓣落在他的发丝间,幽幽火光带来的影摇曳在轻柔的晚风之中,映在他的脸上,像是夜空中稀薄的星光。


“睡不着?”他问身边的人,感到他把肩又向自己这里送了送。


“嗯。”他闷声回答。诸葛亮知道失眠是司马懿的老毛病。但是即便如此,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诸葛亮犯困,叫司马懿向自己这里靠一点帮忙挡一下老师,他还是会翻个白眼然后顺从地挡住自己,甚至诸葛亮睡醒时发现司马懿也已经睡着了,他却依旧保持着挡住自己的姿势。


诸葛亮坐起来,把司马懿的头揽到了自己肩上,食指隐隐发光,一股轻柔的力量被传输到他的太阳穴中。


怀里的人明显地颤抖了一下。司马懿哑声问道:“这招哪里学来的?”


“我可不像你,只知道上课睡觉。”诸葛亮闭上眼睛,“睡吧,这次我当你的枕头。”


记忆潮水一般涌来,可终究还是幻为泡影随风消逝。如今,这棵树已经死了。本该是桃花盛放的季节,它却只剩下了崎岖干枯的树枝。


诸葛亮其实早已忘记当年与司马懿是如何研究寻找的天书碎片,只记得一路上的点点滴滴。那时的司马懿还在诸葛亮触手可及的地方,诸葛亮看着他的背影,随时可以叫他回头。他飘扬的长发散乱在风中,带来的是漫天灿烂的晚霞。


原来并肩而行也是一种运气。诸葛亮感叹,曾经的自己也许有些过于顺利。他拥有超常的智慧,拥有过人的天赋,拥有无数赞赏与仰慕,然而正是因为他拥有的太多,才导致他如此不懂得珍惜。


夕阳渐渐黯淡下去,无边无际的夜空攀上来,光与影交接之处,是一片灰蒙蒙的混沌。云层在霞光中飞舞,星星在夜幕中闪烁,而只有那交接之处毫无波澜,孤寂得可怕。


诸葛突然就理解了司马懿。他的转变,他的狠毒,或许并不完全来自于天书碎片的控制。这片大地生他养他,把他做成最可怖的模样,然后杀了他。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对这样的恶人,叹息已是最大的宽容。


然而他变成这副模样,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其实诸葛亮离开益城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不想再听到人们的赞美和感激。益城五虎上将和军师的威名远扬,每每提到他们都会以“功臣”和“救世主”之类的词汇冠名。而诸葛亮听到这些夸赞,却只觉得刺耳——如果没有他当年的预言,司马懿或许现在仍然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普通人,而非连名字都不敢被他人提起的已死的亡灵,益城、江郡、西凉……三分之地受到司马懿燃起的战火屠戮的城池,或许现在依旧安好如初。


……


返回益城的小屋,已是深夜。解开了心结,诸葛亮感到很放松,却又百感交集,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情绪。困扰他这么久的答案就这样被顺利地解开,竟然让他有些无所适从。他本以为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可谁知失眠竟又找上了自己。


在稷下求学的时候,诸葛亮很少失眠。似乎只有那么一次:那天他为两人的作业忙到半夜,文思泉涌,竟把自己写得兴奋了起来。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后,终于耐不住寂寞,悄悄叩响了隔壁的门。


司马懿打开门的时候,诸葛亮着实被他的样子吓了一跳。他面色苍白如纸,鼻尖和额前的冷汗黏着黑色的发丝,像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挣扎与煎熬。


他狼狈地对自己一笑,默许了自己进了屋门。在诸葛亮的一再追问下,司马懿终于给自己讲述了原因:儿时为了有朝一日能找曹操复仇,被监禁的日子里他想尽办法寻找提升自身魔道之力的最快的方式。他的确找到了,却也因此透支了身体,导致了视力受损、浑身疼痛等后遗症,即使去了稷下,上庄周老师的课时,也常被这些后遗症折磨到失眠。


从他决心复仇起的那一刻,他便没打算活过。


自那时起,诸葛亮便决定了毕业之后的去向。他告诉司马懿他要去寻找研究天书碎片,却隐瞒了他的最终目的是在天书碎片蕴含的知识之中学习到拯救司马懿的方法。他知道司马懿这样高傲执拗的性格绝对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帮助,因此便一直瞒着他。


其实诸葛亮找到了这个方法。他费了很大力气,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只是当他兴高采烈地准备告诉司马懿时,他已经带着他们所有的研究成果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到了魏都,那个他一直拼命逃离的万丈深渊。


他把一切都做的像是蓄谋已久的模样。只可惜他骗得了所有人,却唯独骗不了诸葛亮。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对这突如其来的背叛只是疑惑,并没有怨恨过他。他一直想找司马懿问明真相,然而他寄给司马懿的信,却一封也没有回。司马懿愈发过分起来,他大肆屠城毁书,把三分之地搅得水深火热,使得所有人听闻“魇语军师”的名号都会不寒而栗。


刘备清楚诸葛亮与魏都军师的关系,于是才找到了诸葛亮,请他出山。这招很管用——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心结。诸葛亮曾经对外声称不会参与任何政事,而这次他却打破了誓言。大家口口相传益城军师是因为心系人民疾苦才破了誓,而或许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他只是想找司马懿讨个说法。他想当面听他解释,自己是有难言之隐,他只是想再见他一面。


可不知为什么,或许是分别了太久太久,或许是司马懿和魏都的行径太过恶劣,诸葛亮渐渐地淡忘了自己这自私且难以启齿的初心。他真的成为了人们口中心系天下的军师,而司马懿也真的成为了他的一生之敌。


回忆起他与司马懿渐渐决裂的过程,诸葛亮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其中存在了太多的疑点。虽然天书碎片影响了司马懿的心智可以解释这一切,但是他总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司马懿既然受到控制如此之深刻,既然这被无限放大的仇恨波及到了三分之地的每一个无辜者,却为什么不杀了他这个置身事内的人?他让所有加害过他的人付出了代价,为什么独独留下他诸葛亮,这个始作俑者,苟活世间?


纷繁思绪搅得他心烦意乱。他翻了个身,无意间却瞥见了桌上静静躺着的那块天书碎片——按理说,诸葛亮心中的疑惑已解,它已经毫无价值了。但是一种强烈的直觉却从心底陡然诞生,驱使着,冲击着他。


诸葛亮拾起了天书碎片。它依旧毫无生气地躺在手心,没有丝毫反应。他尝试性地凝聚体内的一些力量到掌心,轻柔的蓝光竟然就这样轻易把这块碎片激活了。零星的画面碎片徐徐升空,在他面前一一展开:不肯写下名字时沉默着握着笔杆的指节发白的手,一笔一画地写着“懿”和“亮”的宣纸,稷下学院东边那棵桃花树下的身影,静静站在台下手中捧着的那束不起眼的野花,拍毕业照时躲在自己身后时得意的表情,并肩走在探究天书之路上时被风扬起的黑色长发……原来这些画面他并非无处可寻,只是自己的偏执使它们都被深深掩埋。


诸葛亮一篇一篇地翻找着,他坚信总能找到什么自己不曾见过的画面,能够告诉他,为什么司马懿放过了自己。


等等。还是那棵树,但周遭环境并非草长莺飞,而是战火连天。诸葛亮记起来了:那是益城最困难的时期,魏都军队攻占了通往益城的栈道,以至于粮食无法从外部运送进城。那天诸葛亮随着一队人马铤而走险在此处接应,却遭到了魏军的伏击,若非赵云及时率援军赶到,那日他怕是要命丧于此地。


为何会出现这一幕?诸葛亮怀疑地打开了那幅画面。这只是寂静无声的全息碎影,甚至有的画面早已不再清晰,但是诸葛亮清楚地看见了他:


司马懿。


司马懿从千军万马之中缓缓走出,他的黑发被猎猎寒风吹扬起来,与身后的战火硝烟融为一体。他漆黑的眼眸之中再无从前那般的光亮,取而代之的是冲天的战火在熊熊燃烧。


他踏过残肢断臂,踏过血流成河,踏过肮脏泥泞的土地,走到了那棵已经枯萎死去的桃树之下。就在那里,诸葛亮和他曾经相互依靠而眠,如今却以敌人相称,互相想要了对方的性命。


而那时,自己受了重重一击,口中鲜血直溢,双眼紧闭,靠在树干上,像一条濒死的鱼。司马懿就那样一步步走向了自己,他直直地盯着自己,没有任何表情。他的眼睛不再能读出故事和情绪,他已经学会了最完美的伪装和欺瞒,完完全全与黑暗融为一体。


诸葛亮屏住呼吸。司马懿走到了自己身边,蹲下身体,看着自己。时间仿佛就这样静止于此,直到他的手心冉冉燃气了暗影。


是的,司马懿要杀了他——换作诸葛亮,他也会这么做。这是多么绝佳的机会,可以亲手不费吹灰之力地了结了毁掉自己一辈子的敌人。诸葛亮盯着司马懿的侧脸,火光被干枯的树枝切得稀碎,狰狞的暗影在他苍白的脸上颤抖着,叫嚣着,如同厉鬼冤魂一般,要他为他死去的亲人,死去的童年偿命。


可是司马懿却俯下身体,吻了他的唇。


4

人人都杀心爱之人,但自己并不会因此丧生





画面渐渐地淡了下去。诸葛亮下意识抚上了脖颈侧面的那块疤痕——这是司马懿死之前做的。他在平静地陈述了自己儿时的所作所为后,在自己不可思议地呆滞在原地时,拥住了自己,然后狠狠地咬了一口。


十年过去,伤口早已痊愈,而疤痕却永远无法消除。它像一只死去的蛞蝓,窝在他修长白皙的颈侧,似是在嘲笑着他的后知后觉,怨恨着他的无知卖弄。


原来自始至终,最无知的,最不理智的那个人是诸葛亮他自己。他自认为理解司马懿,却根本没有看出他对自己的感情。他反复记起他的恶,反复被天书加深对他的恨,只是因为他的心中并没有足够的爱去与之抗衡。


司马懿一直是爱着他的。而正是因为他太爱他了,导致了他一贯著称的理智让他屈服于了爱,被天书碎片所控制。他没办法做到去恨诸葛亮,所以他只能去恨知识,去恨宣扬着知识无上的文明。


而他被天书所控制的执念是爱恨交错的,甚至爱要远远超过了恨。而正是因为这份被放大的爱点燃了更加难以熄灭的仇恨的火焰,让他无所适从,让他难以自拔,让他痛苦,让他疯狂。因此,这样被爱束缚的恨只能被转移到无数无辜的人身上,转移到他自己身上。


他想到了司马懿死前对自己说,你在黑暗里写给我的那个字,还记得吗?


柔克为懿,温柔圣善为懿。还记得吗?


还记得曾经与你并肩而行的那个少年吗?


可他只记得,司马懿站在东风祭坛之上,寒风猎猎,扬起了他乌黑的长发。他被暗影包围,像是被高高在上的天光正道审判而陨落的神明。


他对自己说:


“记住我最后的样子。”


而诸葛亮的确做到了。如今对于司马懿的情,他竟已经分不清这究竟是爱还是恨,他只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忘记司马懿。


可他却死了,死在了阳光洒满的海面。



……


作者有话说: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很久,总是怕自己没能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出来,本文的设定和官方有一点出入,那便是司马懿临死之前并没有对诸葛亮说那句“我做不到恨你,所以……”,因此诸葛亮一直不知道司马懿对他的感情并不是恨,而是爱。所以才会有他执着于在天书中寻找为何司马懿当初不直接杀了自己的原因。

本文灵感来源于某天闲来无事看了一眼司马懿的故事(如下图)这点描述让我感到诸葛亮其实是一个很博爱的人,他不会因为司马懿的悲惨和自己的原因去原谅或者无视司马懿的恶行。因此我才设计了诸葛亮被天书影响到恨要多于爱,因为相较于司马懿,诸葛亮对他的爱要少了很多。

第一次写亮懿,请多包涵


彩蛋是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一些回忆和思考🤔

评论(17)

热度(126)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